• <code id="meoiw"><wbr id="meoiw"></wbr></code>
    <noframes id="meoiw"></noframes>
    <code id="meoiw"></code>
    <tfoot id="meoiw"><xmp id="meoiw"></xmp></tfoot>
  • <sup id="meoiw"></sup>
    <noframes id="meoiw"></noframes>
  •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,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,国产91在线视频,日本黄网站动漫视频免费

    機構(gòu)簡介
    機關(guān)黨建 機關(guān)黨建
    廉潔文化建設(shè)
    精神文明建設(shè)

    教育公平,從孔子做起

    來源:大眾新聞作者:張九龍 2024-09-10 10:10

      孔子時代,教育資源多被官府所壟斷,只有統(tǒng)治階級和貴族弟子才能接受教育,平民百姓沒有資格接受教育。孔子的“有教無類”思想則打破了階級、血緣和貧富的限制,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把教育對象面向所有的人,無論什么身份、無論貧富、無論年齡都應(yīng)該而且可以接受教育。可以說,中國的教育公平事業(yè),正是從孔子開始的。

      孔子杏壇講學圖軸 明 孔子博物館藏

      理解“有教無類”內(nèi)涵,關(guān)鍵是在“類”上。一般認為,“類”字有三種解釋。一是指“族類”。春秋時期,人們依血緣族類而居住,不同族類有著不同的信仰、生活方式。各族類之間相對獨立,經(jīng)濟文化往來較少。二是指“群類”。這主要是從社會地位、貧富貴賤等社會關(guān)系的角度來區(qū)分人,即我們常說的政治地位、經(jīng)濟地位。三是指“善惡”。這是后來朱熹的思想。今天來看,孔子所說的“類”應(yīng)該同時包括這三種意思,但主要是指第二種意思。所以,“有教無類”可以理解為,孔子招收學生不分貴賤、貧富、族類、品行、年齡、地域,只要有志于學習,他都會接受。

      那么,學費怎么收呢?孔子說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”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,無論是什么人,只要喜歡學習,孔子都愿意毫無保留地教他。當然,這句話歷來也多有爭議。“束脩”一般認為是指“十條干肉”,引申的意思就是很薄的拜師見面禮。“束脩”的另外一種意思是指“束修自好”,也就是自我修養(yǎng)。

      如果把“束脩”理解為“束修自好”,這話的意思是“只要是抱著提高德性修養(yǎng)的目的來我這里學習,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把我知道的東西教給他”。如果“束脩”理解成“十條干肉”,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可以理解。畢竟,孔子所從事的是私人教育,沒有官方資金支持,他需要生存生活,收取學費是為了自己基本的生活。另外,這句話的重心是在講他招收學生時不分貴賤貧富,且會盡心盡力教好學生,而不是強調(diào)“束脩”,而且他所收學費并不昂貴。

      事實上,孔子確實做到了“有教無類”。從《論語》的記載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孔子的學生形形色色。

      一是貴賤皆有,以賤為多。孔子的學生有個別出身貴族家庭,比如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是魯國司空孟僖子之子。孔子絕大部分學生出身貧民家庭,身份低微,像仲弓為“犁牛之子”、子路是“鄙人”。

      二是貧富皆有,以貧為多。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個大商人,富致千金;公孫赤也是家庭富有。但孔子的大部分學生家境清寒,如子夏、子張、顏回都很貧困,甚至上頓不接下頓。

      三是智愚皆有。孔子打破當時傳統(tǒng)的以血緣論智愚的觀念,不分智愚,平等培養(yǎng)。孔子的學生中,有一些學生資質(zhì)較高,領(lǐng)悟能力強,如顏淵能做到“聞一而知十”,子貢能做到“聞一知二”。另外有些學生并不聰明,學習能力也不強,如“柴也愚,參也魯”。柴就是子羔,其較為愚笨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:“子羔長不盈五尺,受業(yè)孔子,孔子以為愚。”但通過孔子的精心教育培養(yǎng),子羔后來頗有建樹,孔子又稱贊他“善為吏者樹德”。可見,孔子確實是負責任、有水平的好老師。

      四是賢肖皆有。孔子的學生中有不少德性修養(yǎng)較高,顏淵能做到“三月不違仁”,曾參、閔子騫以孝行聞名;但也有不少學生入門時德性并不好,如公冶長曾經(jīng)不知什么原因被抓捕滄為罪犯。

      五是華夷皆有、各國皆有。春秋之際,華夷之分較為嚴重,中原華夏族認為夷狄蠻戎是沒有禮儀文化的野蠻民族。即使華夏民族內(nèi)部也有不同的氏族之分。孔子的學生分別來自魯國、齊國、衛(wèi)國、燕國、晉國、吳國、宋國等各個國家,也有來自當時被認為是夷狄的秦國、楚國。

      六是老少皆有。孔子的學生中,有和孔年紀相近的顏路和仲由,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多歲的公孫龍等。

      孔子廣收門徒,以至有人認為孔子的學生雜亂。《荀子》記載,南郭惠子就曾問子貢說:“孔夫子的門下,怎么那樣混雜呢?”子貢說:“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來等待求學的人,想來的不拒絕,想走的不阻止。況且良醫(yī)的門前多病人,整形器的旁邊多彎木,所以夫子的門下魚龍混雜啊。”南郭惠子用“雜”來形容孔子的學生,就表示孔子的學生形形色色、來源復(fù)雜。看南郭惠子的語氣,似乎不太認可孔子這一接納學生的態(tài)度。而在子貢看來,正是因為“雜”,孔子才能做到“有教無類”。

      “有教無類”促進了文化知識的發(fā)展傳播。春秋末期,傳統(tǒng)舊貴族因戰(zhàn)爭失利、勢力旁落、土地兼并等原因逐漸瓦解,以士階層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勢力逐漸強大,平民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。這種轉(zhuǎn)化,直接沖擊了傳統(tǒng)的以血緣關(guān)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。

      社會的變革中,士庶階層不僅要求更多政治經(jīng)濟上的權(quán)利,也要求獲得更多教育上的權(quán)利。他們清楚地認識到,只有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和道德水平,才能獲得更多經(jīng)濟利益,提高社會地位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孔子提出“有教無類”的思想適應(yīng)了社會發(fā)展趨勢,反映了士庶階層的要求。突破貴族對教育權(quán)利的壟斷,讓廣大平民享有受教育的權(quán)利,不僅順應(yīng)了士庶階層崛起的要求,而且促使了文化知識向民間傳播,擴大了文化知識傳播范圍,推動了文明的發(fā)展,為戰(zhàn)國時期“百家爭鳴”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。

      “有教無類”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“仁”在孔子那里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愛人,也就是所謂“仁者愛人”。這種愛就是要求我們要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關(guān)心熱愛每一個人。對儒家來說,就是要先熱愛我們的父母、親人,然后一步步向外推,擴展至愛身邊的每一個人。正是這種仁愛之情,使得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通過受教育以獲得更好發(fā)展的權(quán)利。因此,孔子的“有教無類”思想體現(xiàn)了一種樸素的人權(quán)理念,彰顯了對人的存在和價值的肯定。

    編輯:董麗娜

    文章、圖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